22 岁的宿迁小伙高驰,在 2025 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苏超)中以 6 粒进球领跑射手榜,成为赛场上最耀眼的新星之一。这位从乡镇土操场走出的前锋,近日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 —— 拒绝职业队的邀请,选择继续学业。他在接受央视《足球之夜》采访时坦言:“现阶段读书更好一点,最起码得把书念完,大学得拿到一个本科。”
高驰的足球梦始于宿迁市宿豫区大兴中心小学的 “土操场”。五年级时,他因痴迷足球主动加入校队,每天早到校一小时加练,放学后独自练习颠球,最终以颠球 21 个的成绩入选。2015 年,原苏宁青训总监在该校选拔时,12 岁的高驰被选中,前往南京开启职业青训生涯。此后,他先后效力于江苏 U19、沧州雄狮 U21 梯队,2025 年因俱乐部解散回归家乡,代表宿迁队征战苏超。
在苏超赛场上,高驰的表现堪称惊艳:首轮对阵苏州独中两元,次轮对阵徐州开场 4 分钟破门,第三轮对阵镇江梅开二度。他的进球不仅为宿迁队带来积分,更点燃了家乡球迷的热情。母校大兴中心小学的学弟学妹们将他视为偶像,而他也经常回到母校指导训练,感慨道:“现在的条件比我们那时好了很多,但不变的是对足球的热爱与坚持。”
尽管在苏超赛场大放异彩,高驰却在收到职业队邀请后选择了学业。这一决定并非偶然 —— 他早已通过足球单招被昆明理工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录取,并计划在本赛季苏超结束后正式入学。“我希望通过文化课充实自己,未来无论是继续踢球还是转型教练、管理,都需要知识储备。” 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。
高驰的选择得到了家庭和教练的全力支持。小学教练郭堂清回忆,高驰在训练中 “特别能吃苦”,而父母的陪伴和鼓励是他坚持的动力。宿迁队的教练团队也为球员制定了 “学训一体” 计划,确保训练与文化课学习两不误。江苏森迪文旅集团更是捐赠助学资金,助力他完成学业。
高驰的选择,折射出江苏省体教融合政策的落地成效。2025 年苏超联赛中,516 名球员中有 53.3% 来自教育系统,其中 217 人为在籍在读学生。盐城、南京等地试点 “市队校办”“学训一体” 等模式,让球员既能保持竞技状态,又能通过体育单招、高水平运动员等渠道进入高校。例如,无锡队的潘雨生、罗宏斌等球员分别被大连大学、上海体育大学录取,而高驰所在的宿迁队,其组建mk体育模式也与日本 JFL 的 “地域密着型” 俱乐部异曲同工,政府深度参与为球员提供了学业与职业的双向保障。
这种模式不仅为足球人才提供了多元发展路径,更让足球回归教育本质。大兴中心小学通过足球普及,学生近视率从 43% 降至 6.74%,体质健康抽测连续两年夺冠。正如高驰所说:“足球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坚持、团队精神和面对压力的韧性。”
对于高驰而言,拒绝职业邀约并非放弃足球,而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。他计划在昆明理工大学攻读运动训练专业期间,继续保持训练,争取进入更高水平的联赛。“未来无论是成为职业球员还是教练,我都希望能回到家乡,为宿迁足球贡献力量。” 他在接受捐赠时许下承诺。
高驰的故事,是江苏体教融合的生动缩影,也是新时代足球人才成长的典范。当更多年轻球员像他一样,在知识与绿茵场的双重舞台上寻找平衡,中国足球的未来或许将迎来真正的蜕变。正如他在母校指导学弟学妹时所说:“现在的你们拥有更好的条件,只要坚持,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。”